跟着非遗游六安
大红袍油纸伞制作技艺
01
基本情况
毛坦厂镇的大红袍油纸伞历史悠久,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就开始生产油纸伞。历经近两个世纪,2017年,其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对技艺传承发展意义重大。
大红袍油纸伞制作选材讲究,伞骨用优质毛竹,质地坚韧,能提供稳固支撑;伞面用细腻皮纸,轻薄且韧性好;再涂上经特殊熬制的醇厚桐油,既能防水,又让伞面呈现古朴色泽油纸伞。从选材到成品,要经过近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时至今日,大红袍油纸伞早已超越了单纯作为日常遮风挡雨工具的范畴,华丽转身成为精美的艺术品油纸伞。它承载着毛坦厂镇的历史文化记忆,已然成为当地别具一格的文化符号。凭借独特魅力,大红袍油纸伞多次代表毛坦厂镇与金安区,亮相各级文化旅游产品展销会,有力地推动这项传统技艺走出地域局限,让更多人得以领略其独特风采。
02
主要做法
(一)传承教学油纸伞,培育新生力量
为了让大红袍油纸伞这一古老技艺得以延续,省级传承人徐晓苗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油纸伞。他不仅自己熟练掌握了制作技艺,更将这份技艺无私地传授给了更多的人。徐晓苗通过乡村艺校培训教学、校园第二课堂或让孩子们实地参观的方式,为孩子们义务讲解大红袍油纸伞的历史与制作工艺。他深知,孩子们是未来的希望,只有让他们从小接触并了解这份传统文化,才能激发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在传授技艺的同时,徐晓苗更注重对孩子们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他常常告诫孩子们,虽然可以不亲自制作伞,但绝不能忘记如何制作伞。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尊重,正是大红袍油纸伞得以代代相传的根基所在。
(二)创新发展油纸伞,拓展市场空间
为契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徐晓苗与时俱进,对大红袍油纸伞进行创新设计油纸伞。在图案绘制上,除基础的红伞外,还加入了传统花鸟鱼虫图案,融入当地旅游景点、民俗故事等元素,极大地丰富了大红袍油纸伞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特色,使其焕发新生。同时,还开发出不同规格和功能的油纸伞,如小巧精致的便携款,装饰性强的家居摆件款,这些创新设计不仅拓宽了大红袍油纸伞的市场受众范围,也让这一传统工艺以更加多元、时尚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喜爱。
(三)多方宣传油纸伞,拓宽推广渠道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推广方式让大红袍油纸伞的名声更加响亮油纸伞。线下——在毛坦厂镇明清老街的大红袍油纸伞实体店面“承古斋”内,传承人通过实物展示和现场制作过程演示,让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到这份传统技艺的魅力。同时,毛坦厂镇还精心策划了老街年货文化节、老街主题摄影展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也赢得了众多媒体的广泛报道,极大地提升了大红袍油纸伞的知名度。线上——则充分利用了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通过发布大红袍油纸伞的制作视频、文化故事等内容,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宣传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大红袍油纸伞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更激发了他们购买和收藏的欲望。
03
取得成效
(一)技艺传承成果显著
随着乡村艺校、第二课堂、非遗体验等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大红袍油纸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制作技艺已深入人心油纸伞。增进了许多学生对大红袍油纸伞这一非遗文化的了解,也增加了他们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这些培训教学活动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出新活力,确保其在现代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得益于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与宣传举措,大红袍油纸伞已成功蜕变为毛坦厂镇文化旅游的一张璀璨名片油纸伞。它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至,亲身体验这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更引领着他们深入探索古镇的深厚文化底蕴,感受那份穿越时空而来的历史韵味。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因大红袍油纸伞而来,也因此感受到了千年古镇的文化魅力,提升了毛坦厂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04
经验启示
(一)人才培养是核心动力
非遗传承关键在于人油纸伞。培养传承人才,不仅要传授技艺,更要注重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让年轻人从内心热爱并愿意投身非遗传承事业。政府和社会积极为大红袍油纸伞的传承发展给予支持,为该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申报补助经费,解决传承过程中的各种难题,还积极邀请传承人参与各类教学体验与文旅活动,为传承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和经济保障。
(二)创新发展是必由之路
非遗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必须创新油纸伞。大红袍油纸伞传承人别出心裁,在产品设计上融入现代元素,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在宣传推广上利用新渠道、新方式,打破地域限制,让大红袍油纸伞走进大众视野。只有不断创新,非遗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地。
(三)文旅融合是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