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美学价值,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油纸伞。
在春秋战国时期,伞的锥形就出现了,《史记》中记载鲁班之妻“削竹为骨,蒙以兽皮”制成遮阳避雨的工具,到了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逐渐用涂油纸张代替兽皮,形成油纸伞的摸样,但那时作用于贵族或者仪仗油纸伞。唐代时期文化象征就基本形成了,唐代时期,油纸伞随造纸与制伞技术的成熟普及民间,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工具,宋代时期,许多文人雅士在伞面题诗作画,使油纸伞成为风雅之物,同时又因为其防水性而被广泛使用,
明清时期是油纸伞的鼎盛时期,《天工开物》记载了制伞的分层技术,清代出现专业作坊油纸伞。到了近代,洋布伞的传入使油纸伞变得市场萎缩,但在民宿仪式中仍然保留使用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战时期,因为物资匮乏,油纸伞就成为了西南地区重要的雨具。2006年,油纸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油纸伞不仅是一种实用的雨具,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寓意油纸伞。例如,“油纸”与“有子”谐音,象征多子多福;伞形为圆,寓意美满、团圆、平安;伞骨为竹,寓意节节高升;红色油纸伞则代表着喜庆。
油纸伞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全部依赖手工完成,包括号竹、做骨架、上伞面、绘花、上油等86道工序油纸伞。其中,分水油纸伞厂是中国仅存的唯一一家保持桐油、石印传统工艺纸伞生产企业,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油纸伞的保护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弘扬和发展油纸伞。通过申遗保护和市场推广,油纸伞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总的来说,油纸伞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杰出代表,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在现代社会,油纸伞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尊重,更是对中华文化自信的体现。
申报油纸伞要注意一下几点
符合定义与价值要求
·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即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传统手工艺油纸伞。
·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体现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高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油纸伞。
传承状况要求
· 在一定群体中或地域范围内世代传承,至今活态存在,传承历史悠久,一般要求传承三代以上,且传承谱系清晰油纸伞。
保护能力要求
· 有符合要求的项目保护单位,保护单位应具有法人资格、相应的机构和人员,有代表性传承人或者掌握相对完整的项目资料,具备实施项目保护的能力和措施,以及开展项目传承、传播活动的场所或者设施,能制定详实、科学、具体可行的保护计划,一般为五年保护计划,并有配套经费预算油纸伞。